项目信息 - 详情
“党建引领、全民聚力、美学赋能”打造九江乡村振兴2.0版本
项目类型:党建赋能   | 浏览次数:112


项目简介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以改革精神推进实施“党建引领、全民聚力、美学赋能”,致力打造乡村振兴2.0版本,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项目的主要做法:一、党建引领,全域融合发展。镇主要领导兼任镇五大片区片区联合党委书记,改造提升党建阵地,组建党支部,发挥引领力量。二、全民聚力,构筑共建格局。统筹多元资金力量、乡贤力量、专家智库,举办乡村振兴擂台赛,发动全民力量参与。三、美学赋能,涵养乡村味道。出台美学复兴计划,建立人才库,好九江乡村故事。打造多元空间,发展庭院的经济,将九江“五文化、十非遗的文化底蕴进行时代活化,增强经济效益。

项目成果:有效促进各类资源整合、城乡融合发展、村居有效治理,实现党建强起来。激起群众“自己家园自己建”的振兴氛围,实现群众动起来。建成“四小园”超1100个,“美丽庭院”近2000户,打造主题林61 个,新增绿地面积超 7 万平方米,实现乡村美起来。吸引接待周边市民游客超40万人次,实现人气旺起来。


项目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一以贯之从“塑形”和“铸魂”两个维度来研究和布局,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主攻硬件塑形,以党建工作创新创优为着力点为乡村振兴铸魂赋能,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但与总书记“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村(社区)发展要素分散,区域发展不平衡;群众参与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人居环境干净整洁但和美乡村味道不够浓厚。

为此,九江镇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贯彻总书记提出的“铸魂”工作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百千万工程”任务,在经济体量不大的情况下,以改革精神推进实施“党建引领、全民聚力、美学赋能”,致力打造乡村振兴2.0版本,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创新亮点
一、搭建比武平台,畅通全民参与渠道。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谋划实施经济社一级乡村振兴擂台赛、企助乡村振兴绿美行动等活动,由村社党组织书记牵头,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开展乡村振兴行动。在擂台赛中实行竞争性激励,激发村、社、群众积极性。推动经济社落实乡村振兴建设运维基金的提留和使用,有效解决“分完吃光”“等靠要怨”等问题,群众“门前三包”意识日渐增强,形成“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多元参与”的乡村振兴工作格局。

二、活用乡贤资源,示范引领共建共治。乡贤关杰初成立“关杰初共善乡村振兴慈善资金”,定向支持佛山、鹤山等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出资超1亿元为九江乡村主干道及重点路段铺设沥青共计170多公里,深度参与“一元爱心捐”,还有乡贤、企业家投入7680多万元建设17个“名企百园”,带动群众共同参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

三、撬动社会投入,发展乡村美学经济。前瞻性布局“九江乡村美学复兴计划”,先以小投入美化改造旧物业、闲置物业,引进研学、轻食、工作室、民宿等新业态,实现以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提升人居环境和乡村风貌、发展乡村产业,促进集体、村民增收。如水南投入4万元改造美化一个小庭院,吸引业主带资30万元改造提升经营咖啡馆。下西撬动社会资本1000多万元盘活闲置蚕房打造“特色美食文化一条村”,为集体带来增收。


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汇聚发展要素,强化融合发展。一是整合。按照“北兴中通西拓南融东优”发展格局,成立五大片区联合党委,由镇主要领导兼任片区联合党委书记,分别围绕乡村绿化、产业振兴等方面领题入格,强化项目执行攻坚,实现“党建引领、分片发展、融合互动、全域推进”。二是布点。将榕树头和旧蚕房等群众聚集度高的场所,改造为组织生活馆和党群联络点等党建阵地,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办好民生实事、民意收集等服务。三是延线。建立“临时党支部+一线战斗堡垒”机制,在环境整治、产业招商、民生保障等中心工作第一线,组建党支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最前线。

二、全民聚力,带动群众参与,构筑共建格局。一是筹资。压实经济社责任,实施集体收益提留20%用于乡村振兴建设运维。发起“一元爱心捐”,通过“中华慈善奖”获得者关杰初等乡贤感召带动全民接力支持全镇乡村建设。二是纳智。组建九江乡村观察团,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教授刘守英等专家学者、媒体、乡贤、艺术家任成员,围绕乡村发展及基层治理工作开展实地调研考察、参谋建议,为九江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指导。三是集众。启动经济社一级乡村振兴擂台赛,23个村(社区)245个经济社、4个城镇社区、家庭户、志愿者都是参赛主体,调动起每个经济社你追我赶的积极性,发动全镇各家各户行动起来,把全民力量汇聚起来,有力有效推动破解“政府干、群众看”问题。

三、美学赋能,提质人居环境,涵养乡村味道。一是挖“土”。结合实际出台美学复兴计划,成立九江乡村美学研习社和村级分社,招募乡土人才、艺术村长建立人才库,挖掘优秀美学案例和美学样本建立样板库,梳理地情专家、乡贤乡亲、名人名家、人文历史、蚕房、侨房等人才、自然资源建立资源库,传承发展本土特色。同时,培养本土人才担任宣传推介官和乡村推介官,讲好九江乡村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九江、爱上九江。二是醒“源”。唤醒闲置资源,以“传统+潮流”的形式,将旧蚕房改造为餐饮美食、文化体验、红色阵地等功能百变空间,焕发桑园围文化时代活力。挖掘方寸庭院的经济潜力,组建庭院美化师队伍,带领近2000户家庭创建美丽庭院,以水南庄元为试点,发展庭院经济。三是活“文”。九江有着“五文化、十非遗[ 五文化:儒林文化、鱼花文化、龙舟文化、华侨文化、米酒文化

十非遗:传统龙舟、双蒸酒酿制技术、煎堆制作技艺、大头佛、传统鱼花技艺、灯谜、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周家拳、鹰爪拳、鱼筛编织技艺

]”的文化底蕴,是中国首个龙舟名镇,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通过活化传统习俗,把九江龙舟时尚化、年轻化,开发“龙舟研学游”项目,丰富龙舟研学游的阵地、场景和运营。九江龙舟获评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龙舟文化资源进一步激活,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活化本土文艺,发展年轻人喜欢的文化,依托西、北两江湿地公园举办夕阳音乐会,融入乡贤文化、乐善文化、夜间经济、咖啡营地等元素,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项目的创新点:


成果成效
一、党建强起来了。片区联合党委加强对九江乡村振兴的片区统筹力度,有效促进村(社区)抱团、各类资源整合、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资源加速集聚,吸引中国民企500强宏旺集团高端精密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落地九江,临港国际产业社区荣获粤港澳大湾区年度经济功能区优秀奖。镇域综合实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在2023年全国千强镇排名中,九江镇从2022年的92名跃升至83位;在“2024镇域经济全国100强”榜单中位列全国第62名,排名较2023年上升13位。通过实施经济社擂台赛,村社党组织书记统筹力、执行力、威信力得到有效提升,如璜矶611亩产业发展项目土地征收以99.18%高同意率通过,全镇新增5个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选树2个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1个省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佛山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群众动起来了。乡村振兴擂台赛激起了村、社、民的共同意识,“自己家园自己建”的氛围和士气起来了,累计开展人居环境志愿服务活动超5000场次,参加人数超5万人次。村(居)、经济社落实集体收益提留用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上西村志愿者人数从52人发展壮大为600多人,占村内户籍人口的10%。群众共同参与“一元爱心捐”,接力人次是九江20万人口的65倍,募集善款超3175万元。

三、乡村美起来了。通过美学复兴计划,建成“四小园”超1100个,“美丽庭院”近2000户,打造主题林61 个,新增绿地面积超 7 万平方米,乡村韵味进一步凸显;4个村(社区)入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村获评广东省“美丽庭院”村,7户家庭获评广东省“美丽庭院”户。省、市乡村绿化工作、人居环境整治调研、现场会选点在九江召开,肯定九江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成效。

四、人气旺起来了。夕阳音乐会,串联吃喝玩乐一条龙消费市场,吸引接待周边市民游客超40万人次。2024年全国龙舟大联赛从烟南启航出发,划向大江南北。沙咀“龙游古村”接待海内外游客超2万人次。敦根“水道文脉”在今年迎来澳门学员。仅0.06平方公里的水南“童梦庄园”八个月内开展各类接待、亲子研学活动130多场次,接待服务访客近5200人次。璜矶“世界冠军陪你扒龙舟”研学游两月内接待研学、团建超50场次。农村美了,农民也富了。202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万元,同比增长8.9%,收入与增速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Copyright © 2025 中共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