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1+13+N”产业链党组织设置方式。吸纳13条盆景专业村,联合镇党委、镇驻村组、村党组织、盆景协会等力量,打造共创共享、共荣共生的盆景产业生态圈。
二、创新“党建业务”全链条服务体系。将党建工作融入盆景产业全过程、各环节,找准基层党建与盆景产业的结合点,打通盆景产业从传统种植向加工、流通、销售、文旅等二三产业环节有效衔接的路径。
三、创新“三会议事”“五事联办”基层治理模式。建立“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突出“议”“商”结合,实施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策评议会“三会议事”,实现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五事联办”。
四、创新“共富共赢”增富联结机制。探索“大党委+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种植户”的发展模式,引才、引智、引企,推动“党建+产业”深度融合,带动近2万农户从事盆景相关产业。2023年,赤坭镇入选“广东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成为广州市唯一上榜新华网的“全国乡村振兴百强优秀案例”。
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互补的原则,吸纳盆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13个村党组织,创新全域党建发展模式,构建“1+13+N”产业链党组织设置方式(1个产业链大党委+13个村社党组织+若干个链上两新党组织),打造共创共享共荣共生的盆景产业生态圈。
二、创新“党建业务”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产业从“势单力薄”到“齐抓共管”转变
将党建工作融入盆景产业全过程、各环节,以一站式“展示交易”为核心功能,融资、融智、融技,打通种植生产、研发培训、展示交易、仓储流通、产业服务五大环节,擦亮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鲜红底色,有效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三、创新“三会议事”“五事联办”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决策从“信息闭塞”到“共商共议”转变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岭南盆景小镇联席会议制度,突出“议”“商”结合,实施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策评议会“三会议事”,做到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五事联办”,协调解决盆景及盆景小镇建设重难点问题120多个,有效破解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
四、创新“共富共赢”增富联结机制,推动村民从“富余劳动”到“富裕劳动”转变
落实管行业与管党建、抓平台与抓人员,培育出“盆景+”电商、民宿、研学等新业态,打造家门口“1小时”就业圈,带动近2万农户从事盆景相关产业,助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为“富裕劳动力”,以点带面实现产业增效、村民增收、集体增富“三增共富”。
紧抓“四个创新”,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从产业链党组织设置方式、服务体系、基层治理模式、增富联结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大共建共治共享力度,做到“组织联建、服务联动、问题联办、资源联用”,汇聚高效发展动能,高质量实现产业增效、村民增收、集体增富“三增共富”。
(一)“党建+产业”,搭建岭南盆景小镇“大党委”。以“破界、串点、连线、成片”为思路,紧扣盆景产业布局实际,搭建盆景小镇“大党委”,涵盖岭南盆景行业党委、赤坭镇盆景产业链党总支部、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推动盆景从单一种植向创作研发、修剪加工、物流销售、品牌宣传等方面延伸,实现盆景产业向更高价值方向迈进。
(二)“党建+制度”,念好行业发展“政策经”。以“大党委”为牵引,建体系、抓规范、作指导,出台《盆景花木产业招商引资优惠奖励政策》等,加快统一供应种植、技术指导、生产标准和市场品牌。
(三)“党建+联动”,凝聚多元共治“合力量”。以党组织为突破口,扩大盆景产业“朋友圈”,把盆景产业链上的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盆景协会、专家团队等多元力量凝心聚力,做到党建与业务、行业发展互促共赢。
二、以人才为核心,将党员聚在产业上,培育“乡村工匠”
(一)聚焦“领头雁”引路。13个行政村党组织书记全部兼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选派3个驻村第一书记,育苗15名村级后备干部,吸纳一批懂盆景、爱盆景、会盆景的党员人才。
(二)聚焦“双培养”工程。围绕盆景产业链开展“双培双带”活动,把盆景种植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盆景种植能手,推动党员带头“电商+直播”“盆景+致富”。目前,已培育盆景技师超3000人。
(三)聚焦“极先锋”攻坚。以盆景产业为引领,锻造13支“赤诚先锋队”,打造瑞岭、石坑等5个“花漾年华”先锋驿站,全力服务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风貌提升、绿化景观提升等工作。2023年,瑞岭村党委获评“花都极先锋”先进集体,竹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国波同志获评“花都极先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三、以发展为目的,使群众富在产业上,解锁“致富密码”
(一)“小盆景”做成“大产业”。建立“大党委+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种植户”的发展模式,以股份合作、订单经济、流转聘用等方式,做大做强以盆景为特色主导产业的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盆景销售超3343万盆、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
(二)“卖盆景”变为“卖风景”。立足百年盆景底蕴,加快“乡村+盆景花木+文旅”特色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村,让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村落变景区,打造绿意满眼、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风景线,实现“小家美”变为“大家美”。
(三)“多渠道”激活“致富路”。把党组织优势融入产业发展中、党员镶在产业链中,加速盆景种植能手向盆景大师、卖树胚向卖盆景、线下销售向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三大转变”,带动竹洞、瑞岭等重点村村民人均收入超5.4万元,年均增长8%。13条盆景村土地价格从每年不足1000元/亩跃升到3000元/亩以上,走出一条联城带村富民的发展致富之路。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创新“党建+”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上产业链”“进经济社”“入产业园”,使之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聚焦“乡村工匠”培育,带头支持建设、学习技术、创新销售方式、从而实现带头致富,加快推进岭南盆景特色产业和品牌项目建设,以实际成效推动农民致富、集体增收。
盆景花卉产销居全市前列、全区第一,农业总产值三年内从20亿元突破30亿元,成为华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高端盆景苗木种植和展销基地。2023年,赤坭盆景评为“广东省首批地理标志产品”,小盆景在广州松园宾馆登上中法外交“大舞台”。
二、“小农户”变身“金工匠”,人才优势更坚实
建立赤坭盆景研究院、盆景乡创学院、小微盆景创新创业基地,打造5间盆景大师工作坊,引入6批54名全国知名盆景大师,孵化短视频团队超60个,培育电商直播人才、专业技艺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盆景研学人才“四支队伍”,形成“生态聚才、企业用才、产业留才”的生动局面。
三、“老非遗”焕发“新活力”,文明乡风更善美
成功举办3届电商直播节、4届岭南花卉盆景技能大赛、多届国家级和省级的盆景艺术节,以盆景文化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乡村从“面子美”到“里子美”。百年盆景技艺纳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央视四套《记住乡愁》栏目专题报道,目前正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树典型”助力“做示范”,样板效应更显著
成为市唯一上榜新华网“全国乡村振兴百强优秀案例”,入选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镇,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现场会唯一上台作经验介绍典型镇,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考核中排名第三。该成功经验可为同类型地区产业发展树立“标杆样板”和“示范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