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信息 - 详情
党建引领打造三维“水域治安走廊”体系 坚决守好粤港澳大湾区“门户”
项目类型:党建赋能   | 浏览次数:386


项目简介
近年来,中山市乃至珠三角沿海地区走私情况时有发生,涉枪涉毒、暴力抗法、水上交通肇事等暴力犯罪行为更加频繁,给粤港澳大湾区水域安全造成强烈的冲击,严重威胁着国家政治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水上治安工作必然具有其特殊性。为切实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水域安全,中山市公安局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打造水上治安“三大联防体”,构筑“一盘棋”工作布局、“全周期”工作网络、“一张网”联动机制,“水域治安走廊”,水上检查站、派出所、警务趸船的“站所趸合一”防控模式等工作经验得到省公安厅推介,为其他地市水域安全治理提供“中山样板”,实现了查获走私案件总数、现行走私案件数、查获案值大幅“两降一升”目标,取得全省“双反”联合行动以来个案查获冻品数量最多、案值最大、链条最完整的涉走私案件等成果,有力为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保驾护航。


项目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中山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毗邻港澳,地理位置特殊,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走私问题一直以来较为活跃。据统计,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查获走私案件1749宗(刑事671宗),案值23.2亿元,而由此衍生的涉枪涉毒走私、暴力抗法、水上交通肇事、危害水域公共安全等犯罪行为日趋严重,极大威胁国家政治安全、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加强水上治安管理,成为落实“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一流湾区”重大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

然而,从珠江口近年来的走私问题来看,中山采用的传统水域防控存在一些十分突出的短板。一是多部门“九龙治水”,多头管理模式导致水上治安管理“乱”;二是市、镇两级联动性不足导致管理力量“散”;三是信息不对称造成工作时效“慢”。究其根源,在于缺乏可以一举打破区域壁垒、行政壁垒、信息壁垒的主轴。对此,中山市公安局紧扣党建引领这一主线,创新打造“湾区城市群—市镇—部门”的三维“水域治安走廊”体系,打破水上治安管理工作壁垒,为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保驾护航。


创新亮点
1.打破壁垒,形成联动合力。以往,加强各涉水、涉海重点工作的统筹,中山市设立了“中山市海防委员会”“中山市打击走私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但上述机构远远不能覆盖水域治安综合治理需要。通过党建引领打造“水域安全走廊”体系,一举打破各地市、中山市镇、各部门间的行政壁垒,形成“党建赋能、联动发力、联防打击”新模式,从以往“文来文往”的“硬联系”,逐渐转化为集党建联建、业务攻坚、队伍建设等“软植入”,区域、部门间联系更加紧密,工作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2.各有分工,推动协同发力。成立“双反”联合指挥部,公安局党委牵头承担水域安全治理主责,推动各职能部门间各司其职,紧密合作,如与海事部门一同开展海上执勤人员培训,与海关、水警等部门“清湾”“净水”“打击粤港澳海上跨境走私”等系列专项行动。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思路同谋划、方案同制定、工作同部署、检查同开展、考评同实施、落实同执行“六同”效果。

3.党建引领,激发创新活力。突出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警民联防”机制,把党员骨干安排到最前线,带动基层联防联控。注重在一线考察、识别、提拔干部,激发党员创新活力,如市打私办30名党员,多年奋战在“双反”工作第一线,带头创新推出“站所趸合一”水检站建设模式、将罚没船艇改装为执法用艇等工作举措,带头侦办6.23、8.18、8.29等系列案件,多次获得省厅贺电表彰,20名党员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嘉奖,获评“全省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


主要做法
1.构建城市群区域大党建,让“水域治安走廊”联起来。一是搭建党建联动平台。充分发挥党组织牵头抓总作用,积极走访大湾区城市群,与深圳、珠海等地市联合共建,探索推行党建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建立“重大事项联商、重要问题协调、日常问题联络、定期交流登记”工作机制,搭建党建共建、业务交流、数据共享多元平台。二是完善党建协作体系。策划举办专题党课、主题党日、交流见学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创新落实理论学习同抓、基层支部同建、组织生活同过、重大专项同干、发展大事同办“五同工作法”,形成工作合力。三是打造工作联动体系。联合共建地市组成水上治安调研专班,安排党员骨干开展调研,摸清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发区域、时间段和必经路线,在每一条海防线上设立水上咽喉卡哨,以点带面覆盖全域外圈管控。

2.落实市镇协同“一盘棋”,让“水域治安走廊”动起来。一是打破前期按照行政区域划分镇街管控区域模式,构建东部、西南部等四大防区,采取“牵头分局+参战分局”“水检站+执法艇”方式进行跨行政区水域的巡逻执勤,有效各镇街因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问题,实现相邻流域共管共治。二是推动党建主题阵地建设与走私基层示范点建设有机融合,选取被省委政法委作为走私重点地区挂牌整治的民众镇等重点地区,在民众镇、神湾镇等积极打造省、市级“基层反走私综合治理示范点”,采取“分段包干制”“流动卡哨查缉”“网格管理”等多种方式,推动中山市50.69公里沿海岸线、1227公里沿河岸线全天候全线设防。三是针对水域治安管理联勤涉及镇街多、人员广、管理难度大的难题,探索“1+1”联合保障模式,由市打私办统一协调保障船艇油料、维修保养等日常勤务经费,参战分局共同保障警务人员食宿、装备等,有力缓解镇街财政紧张,为勤务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完善部门联动“一张网”,让“水域治安走廊”活起来。一是针对水陆分离的问题,以“反偷渡反走私”联合行动为切入口,积极构建党政领导、公安牵头、部门联动、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牵头制定下发《中山市公安机关规范执勤船艇勤务指引》《中山市重点镇街反偷渡反走私水陆联防勤务工作指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形成1个“双反”联合指挥部,下设综合保障、情报研判、侦查打击、综合防控、督查检查等功能组的“1+5”工作体系,联合海事、海关、水警等多个部门,合力斩断集水路、陆路、望风等走私多环节的运输链条。二是针对信息壁垒问题,坚持数据赋能创新战法,推动“智慧水域”建设,积极搭建多部门线上信息化数据共享平台、完善线下互通指挥网络,紧密与出入境、技侦、刑警、网警、治安、情指合战等警种部门协作配合。三是围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水上执法突击队,逐步打造出覆盖中山全域的“突击队+联勤点”成建制水警队伍。创新采用“警民联防”机制,以党员骨干为“头雁”,积极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24.9万余人次参与岸线巡逻防控,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成果成效
一是打击效能大幅提升。全年实现了查获走私案件总数、现行走私案件数、查获案值大幅“两降一升”目标(全市查获走私案件176宗,同比下降70.1%;查获水域现行走私案件39宗,同比下降89.5%;查获案值6.59亿元,同比上升190.3%),全年侦破团伙性质、单宗案值过亿的案件2宗,过千万的4宗,侦破的案件8次获省“双反”指挥部贺电表扬,综合打击成效排名全省第一梯队。其中,2022年11月份侦办的“1.20”专案,是全省“双反”联合行动以来个案查获冻品数量最多、案值最大、链条最完整的一起涉走私案件,获时任副省长、公安厅厅长王志忠签发嘉奖令予以肯定。

二是勤务更加规范有序。制定下发《中山市公安机关规范执勤船艇勤务指引》《中山市重点镇街反偷渡反走私水陆联防勤务工作指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强化水面勤务规范化建设。通过过去一年水面勤务压力的反复测试,“四点一线”的整体布防方案得到了有效验证。全年累计出动船艇1.69万艘次,船艇出动频率达到历年之最;检查船舶3.3万艘次,清理整治涉私“三无”船舶185艘,水域现行走私活动呈断崖式下降(2022年39起同比2021年373起下降89.5%),与顺德、江门交界水域走私多发的桂洲水道、容桂水道以及市内河小榄水道、鸡鸦水道、黄沙沥水道、黄圃水道、平洲水道走私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三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联防联控作用更加明显。通过关口前移,环湾布局,不断固化与周边地市、部门间的联络处置、信息共享、办案及勤务协作等机制,有效助推了大湾区水域整体治安管控合力更上一个台阶。2022年市公安局牵头组织海关、海警等涉水部门召开联席会议10次、开展业务交流15场次,形成执法协作会议纪要2份,联合周边广州、珠海、佛山、江门地市打私部门,共开展水上联合清查行动18次。2022年5月30日凌晨2时许,市公安局接到一起珠江口走私情报线索,接报后迅速组织相关警力,联合珠海、中山海警局、中山海关缉私分局等单位,出动4艘执法艇通过接力追击、左右夹击等多艇协作战术查获涉事走私船舶,成功抓获嫌疑人37名,查扣集装箱货柜43个、冻品“日本和牛肉”1000余吨,案值约2.6亿元。该案是省“双反”行动开展以来个案查获冻品数量最多、案值最大、链条最完整的一起涉走私案件,被省厅贺电通报表扬。2023年上半年先后有香港警方,深圳、江门、珠海、湛江等打私部门前来交流学习打私经验。









Copyright © 2025 中共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