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承嘉应学院政法学院教工党支部(下称教工党支部)在发展中形成的特色传统和培育创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下称工作室),积极探索出一条以来自不同地区、习得不同专业、专研不同领域、所处不同年龄的教工党员共通融合的红色引擎之路。基于此,教工党支部聚焦学院日常工作中的五个模块,在“工作室+N”的基础上,形成“工作室+5纽带+5专业”的整体工作思路(见图1.1),以“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关键,以突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核心,以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生工作、教工队伍建设以及社会责任担当为纽带,以学院的五类专业为方向,最终实现锻造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与发展。
(二)打造 “工作室+5纽带+5专业”新范式,树立以支部为引擎,以工作室为轴动的“5+5”新理念。教工党支部始终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将教工党支部视为一切工作的核心位置,且以工作室为推动处理实务的运动轴,系统地促使教工党支部同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社会责任担当以及教工队伍建设有机结合。
(三)注重坚持问题导向思维,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教工党支部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又结合实际工作中所涌现的新条件、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实践—认知—实践”的思维运动方式,深刻理解相关理论,并科学地创新工作范式。
教工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党建强化方式,打造高质量红色引擎,全面通过“五纽带”凝合推动教工党员积极主动投入到锻造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专业发展与建设中。
(一)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推动党建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可分为五类别(见图1.2),第一,坚决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第二,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教工党支部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第三,通过学院组织、专家讲座等形式,促使教工党员自动自觉自主学习,进一步强化教工党支部功能。第四,以廉洁文化教育、师德专题教育大会、纪律教育月动员大会等方式,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第五,积极探索教学创新,大力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政法学院教工党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
(二)培育创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领航构筑高质量教学与一流专业。具体措施可分为四类别(见图1.3),第一,党支部书记侯聪玲(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以身作则,积极组织和带领教工党员参与高质量教学活动,发挥优秀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第二,发动教工党员力量,鼓励教工党员积极参与到专业和学科建设工作中,进而基本形成以历史和思想政治教育、法学专业为主,社工和公管专业为辅的学科建设新方向。第三,以赛促学,以学促教,工作室积极鼓励青年教工党员广泛参与各类、各级教学创新和技能比赛,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第四,搭建教工党员相互学习谋求创新的平台,迸发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创新火花。
(三)培育创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助推阐拓前沿性和基础性专业研究领域与层级。具体措施可分为类别(见图1.4),第一,教工党员吴方基博士作为青年科研领军人才,锚定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申报工作,探索学科前沿领域;第二,鼓励教工党员积极参与国家、省市、高校等各级别的科研立项活动,立项项目呈现多层次、前沿性和基础性强的特点,其中思想政治类科研论文及项目是主要切入点;第三,教工党员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主动申报多领域的科研项目;第四,教工党员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并踊跃投稿,日渐形成以资深教师为引领,中青年教工为主的、囊括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科研力量。
(四)培育创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促建促成多层次多领域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具体措施可分为两类别(见图1.5),第一,杨文苑老师作为青年教工党员的优秀代表,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与各类比赛和申报项目,并取得较好成绩,为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目标提供了支持。第二,教工党员积极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类及各层次竞赛,形成以实践活动、师范技能以及社会调研等比赛内容为主要方向,构建以国家级、省级、市级性质比赛相融合的培育模式。
(五)将培育创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为内核,联合党建聚力相互促进共发展。具体措施可分为两类别(见图1.6),第一,促使党员同志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体现在法学、社工以及公管党员同志积极承担在地立法工作、社会治理工作等项目建设;第二,开展党员进社区专题报告和社会实践,发挥专业能力和技巧推动社区建设与发展,着重提升党员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实现党建和业务工作同频共振。
(六)以培育创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支部为依托,锻造新时代高素质党员同志队伍。具体措施可分为四类别(见图1.7),第一,树立新时代高素质党员同志标杆,增强了教工党支部的正向发展动力;第二,工作室发挥引导作用,在全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中喜获佳绩;第三,积极贯彻落实2023年全国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及时把知识分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中的先进分子发展入党;第四,积极通过工作室打造教育平台,挖掘利用客家红色教育资源和改革开放实践成果,对党员干部进行关于“四史”的深入教育。
(一)党建赋能工作室联系纽带促成高质量教学与一流专业。随着强健党支部工作深入,党支部和教工党员在近年来不断取得新成就(见图1.8)。
(二)党建赋能工作室联系纽带形成前沿性和基础性专业研究体系。随着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不断增强,在工作室内教工党员通力推动下,科研成果也持续突破(见图1.9)。
图1.9 政法学院教工党支部科研工作成效
(三)党建赋能工作室联系纽带建成多层次多领域学生培养体系。在2022年,指导学生参赛和项目申报方面取得突出成效(见图2.0)。
在2023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政法学院考研录取率再创新高,达到11.57%,共有56名同学被境内境外高校拟录取。
(四)强化教工党支部,使其始终成为依托锻造高素质党员同志队伍的坚实平台。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党建强化后的党支部在全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中获得佳绩(见图2.1),多名教工党员也获得相应党建类奖项。此外,2023年党支部发展接收一名归国高学历海归人才,接收一名副教授、一名博士的入党申请书。
(五)党建赋能工作室推进教工党支部能够聚合党建力量促进在地社会发展。强化党建重点工作领域后,教工党支部积极推动与社会各部门的联系,凝聚党建力量,发挥社会责任作用(见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