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信息 - 详情
打造全域科普创新“馆校结合”实践模式的广东范本
项目类型:岗位创新   | 浏览次数:630


项目简介



项目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遵循。广东是科技创新强省,但科学普及长期滞后于科技创新的瓶颈至今未能解决。广东科学中心(以下称“中心”)作为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世界“最大的科技馆/科学中心”,是我省实施科教兴粤、人才强省和科技扶贫等战略的重要载体。在大力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过程中,我中心打破常规,大胆探索,以“馆校结合”模式,广泛服务于中小学生、大学生、党员干部等目标人群,满足他们对优质科普资源的诉求,不断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在全国率先打造“一馆三校”全域科普创新实践模式的广东范本。该模式为我省、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科学普及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示范,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科技强省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创新亮点
在中心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支部书记的亲自带领下,积极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率先打破常规意义的“一馆一校”(科普场馆+中小学校)“馆校结合”模式,构建融全地域、全龄域、全时域为一体的“一馆三校”(科普场馆+中小学校、大专院校、省委党校)全域科普创新实践模式,为践行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两翼齐飞,提交了一份广东答卷,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一、在全地域方面,突破传统的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重点仅局限于珠三角范围的轴心运行机制,而以点、轴、面辐射发展的模式,形成从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向粤东西北同步共享科技信息、同步供给科普资源的扩散机制,科普外溢效应显著。

(一)在实践中打造“研发-生产-应用-普及推广”的科普链,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示范性和可复制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研发和生产方面,联合大专院校、高新企业,紧扣科技前沿,提炼现实中多种复杂机器人系统的核心思想,自主研发由分立元器件组成的具低成本、易普及、易操作等特点的创意机器人教具教案,大大降低了广大青少年认知和制作机器人的准入门槛。

在应用和普及推广方面,突破科技馆系统和中小学教育系统之间的壁垒,联合科技馆行业、科技和教育主管部门、科协系统以及港澳地区的科技馆、教育等机构,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运作机制,从广州市向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粤东西北中小学校广泛推广应用创意机器人系列活动,推动我省科普教育均衡发展。

(二)以科普教育为助力脱贫攻坚的切入点,主动开展扶贫扶智科普活动。

以行业平台为支撑,组合优质科普资源,面向粤东西北中小学校开展“创意机器人进校园”、“科学伴我同行”、“欢乐科普山区行”、“流动科技馆”等大型科普活动,大面积惠及科普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为当地师生厚植了科普教育的土壤,助力我省脱贫攻坚战略实施。

二、在全龄域方面,将“馆校结合”科普对象从中小学生扩展到大学生乃至党员干部等目标人群,分层级储备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人才,构筑全龄域科技人才培育的“蓄水池”。

(一)面向中小学生,率先搭建广东省科普育人工程工作平台,广泛、常态实施“中小学校走进科学中心”和“科学中心走进中小学校”的“双向”行动。

一是基于展馆“一度”科普展示资源,实施“中小学生走进科学中心”行动。在全国率先创新“展品展项是‘一度’科普资源,应基于展品展项开发‘二度’教育资源以加大青少年非正规教育程度”的展教理念,并在实践中创建资源开发“十环节”模式。同时,将“二度”教育资源面向中小学师生和亲子家庭常年预约,开展科学探究营地活动,培养他们敢于动手、善于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

二是基于拓展类创意机器人资源,实施“科学中心走进中小学校”行动。兼顾“普适型”和“拔尖型”学生,实施螺旋上升科普教育模式,包括“普适型”的创意机器人进校园、预赛,挑战型的研学、决赛,和研究型的创客集训,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人文等跨学科角度,逐级、综合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提升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爱国情怀。

(二)面向大学生,首创国内大学生科学影像人才培育平台,培养用科学影像“写”论文的综合人才,填补了国内高校科学影像教育的空白。

为紧跟国际科学教育发展新趋势,首创大学生科学影像人才培育平台,与有关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举办培训、专题辅导和大赛等系列活动,鼓励高校师生将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等与影像创作相结合,将科学、艺术、人文、传播和教育等相融合,创作科普视频。活动已推广至港澳地区,并向全国其他省市辐射。

(三)面向党员干部,率先与省委党校签订共建党员干部教学实践基地战略协议,并持续在展馆开展党员干部现场科技培训。

一是突破常规由政府、党委机关牵头的建设模式,开创以科技馆与党校合作的共建模式;二是突破常规的“课堂+走马观花式参观”的教学模式,采取“展馆现场+联合授课+亲身体验”的高感官教学模式;三是突破单一的课堂内容,采取自主研发专题展览、编印专用教学材料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党员干部了解和把握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发展特征与趋势,思考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政策选择与可行的操作路径;促进党员干部了解和把握当前科技创新的趋势和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了解广东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思考广东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强省的可行路径。

三、在全时域方面,实现了常态化科普机制和应急化科普机制的互补供给。

一是常态化下为全省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科普服务和支撑,以“一馆三校”的模式开展全地域、全龄域科普创新实践活动。以自主创建的“科普链”实现区域间科技信息同步共享和科普资源同步供给,以自主资源构筑中小学生、大学生和党员干部科技人才培养的“蓄水池”。

二是疫情防控期间提供应急化科普服务,迅速对公众普及增量知识、调整认知结构。在微信公众号开辟“科普抗疫”专栏,上线“科学防控”、“宅家实验”、“在线课程”、“在线活动”、“全景漫游”五大栏目,以“科学防疫抗疫 使命有你有我”科普征文等众多科普活动全方位传播正能量,引导公众科学防疫抗疫,对抗疫人和事抒发真善美,对重大公共事件预警、防控和治理进行思考。


主要做法



成果成效
一、以自主创建的“科普链”等打破区域科技资源的普及共享的非均衡性分布,为以科技创新与认知普及为基础、拉动粤东西北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生成,提供科技载体的运行支撑。

二、以首创的“一馆三校”科普创新实践模式,构筑全龄域科技人才培育的“蓄水池”,以显著成效服务于科技创新,得到了各级领导、以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和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详见附件1)。

我中心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国际创意科学传播奖”等荣誉称号近100项,2019年度广东省A级景区满意度前三名,其中“一馆三校”模式起到重要的引擎作用,取得丰硕成果。

1、在中小学生方面,取得的荣誉称号67项,开发教育资源100多项,惠及师生超过180万人次(详见附件2、3)。

2、在大学生方面,成功举办了6届大学生科学影像大赛等系列活动,投稿作品600项。大赛推动了粤港澳高校与科普场馆的深度合作,培养了一批热爱科学影像的大学生原创科普团队,打造了内地与港澳大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的互动交流平台。

3、在党员干部方面,联合建立“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 广东科学中心教学实践基地”,面向广东省委党校组织的市厅班、县处班、中青班等,持续开展现场教学,吸引广东各地市和新疆、西藏、江苏等多个省、市党校前来调研学习。

三、疫情防控期间,通过线上丰富多彩的推文、征文、答题、课堂和讲座等活动,有效缓解了公众的焦虑情绪,筑牢了科普防疫阵地。

通过短视频、自媒体、直播等平台发布各类疫情防控文章、视频近600篇(条);举办科学防疫科普征文活动,组织约100家科普单位通过官网、官微等广泛推广宣传,曝光量达100万,收稿1357篇;联合省内行业组织参加全国科普抗疫联防联控,惠及省内公众约10万人次。









Copyright © 2023 中共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